9月22日下午6时,春秋学社与澳门金沙集团官网学生会在主楼653会议室联合举办了“‘阅读’古物——考古材料的观看之道”主题讲座。本次讲座有幸邀请到了北京师范大学澳门金沙集团官网刘岩老师作为主讲嘉宾。讲座由春秋学社企划部肖宜佳同学主持。
讲座伊始,刘岩老师援引考古学家Ian Hodder的经典著作Reading the Past,将“阅读”这一概念由对文本资料的阅读引申为对考古学材料的深入剖析与理解,从而清晰地界定了本次讲座的核心议题——考古学材料的解读方法。在明确讲座的主题后,刘岩老师从《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对“考古学”的定义出发,介绍了考古学研究的时间范围、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他从物质构成与记录功能两方面深入剖析了“考古材料”的丰富内涵。从记录的角度看,考古材料是对社会历史背景、废弃物的场域、物质实物、考古学采样的记录,同时也是对考古材料本身的记录(即考古报告)。这五大要素从本体论的角度共同构筑了“考古材料”的丰富历史意涵。
随后,刘老师阐述了考古材料的性质及其获取方法。他巧妙地以讲座海报为例,说明考古材料是不完整的,它经历了长期的人类行为、考古堆积与改造以及考古学家获取与研究的历史过程,并反映出较长时间内的人类社会状况。面对这些特性,考古学家必须具备敏锐的洞察力与丰富的想象力,方能进行有效的解读。此外,刘老师还指出,考古材料的搜集工作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任务,研究者必须通过系统的考古调查、发掘等多个环节,才能形成出一份全面细致的考古报告。在详尽阐释了考古材料作为历史研究载体的重要性后,刘岩老师聚焦于考古材料的解读策略。在介绍了田野考古和情境考古(contextual archaeology)学派有关情境的定义后,刘老师指出,考古材料与其存在的情境密不可分,这与埋藏环境、出土位置和共存关系等关键要素有关。为了全面而深入地理解这些材料,需要考古学家从静态与动态两种视角。将考古材料放到静态的考古出土背景、古代与现代的社会背景中进行解读,并追踪考古材料的动态联系。在解读方法上,刘岩老师强调,解读考古材料需要将理性与感性、推理与阐释相结合,对考古材料背后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进行科学分析与共情体验。为了具体说明这一解读策略的应用,他还以“仰韶文化小口尖底瓶的功能与社会意义研究”以及“良渚社会的政治实践”为例,展示了作为酿酒工具的小口尖底瓶在仪式性宴饮、社会复杂化以及传递中国悠久的酒文化中的作用,阐释了良渚文化玉器上的“人面神鸟”图像在表征天极宇宙观、进而进行政治权力构建中的作用,并连同自然界中动态的山水景观以及万物相互转化的萨满式宗教观一起,构成了良渚文化的精神内核。
最后,刘岩老师对本次讲座的主要内容进行了总结与回顾。在交流环节,同学们就考古学入门、考古材料阅读等相关问题进行提问,获得老师耐心而细致的解答。
本次讲座以考古材料的解读为核心,内容丰富,层次清晰,立意高远,为同学们提供了考古学研究的新视角和方法论启示。相信本次讲座对同学们培养史学思维、提升史学素养都会有很大的帮助。最后,现场同学与刘岩老师合影留念。
(春秋学社新闻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