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11日,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一百周年纪念日。11月10日至11日,由北京师范大学澳门金沙集团官网主办,北京师范大学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史研究中心共同承办的“世纪回眸——多重维度下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学术研讨会成功召开。会议广泛延请了国内30余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70余位专家学者,主要围绕国际关系史、社会文化史等领域,从多重维度回顾百年前的世界历史,就“一战”相关学术问题展开研讨。
11月10日上午9时整,“世纪回眸——多重维度下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师范大学京师学堂开幕。开幕式由北京师范大学澳门金沙集团官网教授、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主任张建华主持。
开幕式上,北京师范大学澳门金沙集团官网院长杨共乐教授对各位专家学者百忙之中拨冗参会表达了热烈欢迎与感谢。他指出,随着北京师范大学“双一流”高校建设工作稳步推进、国际与校际交流合作广泛展开,澳门金沙集团官网世界史学科建设进入迅速发展时期。研究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为代表的世界史重大问题,不仅富有学术意义,更具有现实意义。他勉励大家以科研为支撑进行理论创新,培育中国学者在世界史研究中的核心竞争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史体系。北京师范大学澳门金沙集团官网分党委书记郭家宏教授在致辞中表示,第一次世界大战不仅在世界近现代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而且对我们理解当今国际局势有着很强的借鉴意义。这次学术研讨会的召开,是促进国内的世界史特别是“一战”史研究的适时之举。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史所《世界历史》副主编徐再荣研究员认为,在新文化史、环境史、全球史等史学思潮勃兴的背景下,从多重维度研讨“一战”相关学术问题,对丰富我国的世界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副馆长刘中刚大校随后致辞,表达了军博方面与军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合作推进世界军事文明研究的愿望。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副院长皮明勇少将最后发言,呼吁军地双方共同努力推进战史研究,拓展新的研究视角与主题,揭示纯军事研究之外多重维度的价值。
北京师范大学澳门金沙集团官网院长杨共乐教授致辞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副院长皮明勇少将致辞
开幕式会场一角
在随后进行的开幕式主题报告环节,四位专家就第一次世界大战相关核心问题先后发言。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外军历史研究室主任柯春桥大校概括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在世界军事史上的地位,指出“一战”在战争样式、战争指导、军事革命等方面都具有开创性:这场大战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总体战,不仅是军事能力较量,更是经济能力较量;不仅是实力的较量,更是潜力的较量;不仅是物质方面的较量,更是精神方面的较量。北京大学历史学系高岱教授重点辨析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世界性”问题,指出“一战”可以1917年俄国革命与美国参战为标志分成前后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时大战尚处于“欧洲阶段”,其“世界性”不甚明显;待大战由“欧洲阶段”过渡到“全球阶段”,其“世界性”才得到充分体现。首都师范大学澳门金沙集团官网徐蓝教授强调在分析“一战”社会与人文问题的同时,仍要关注其政治方面,并从国际关系史的视角探讨了大战的起源、参战国内政外交、战争中的个人命运、“一战”与中国的关系、“一战”与“二战”的关系等重要问题。北京师范大学澳门金沙集团官网张宏毅教授结合“一战”教训对中美关系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指出汲取“一战”教训、深挖战争根源的历史与现实意义,表达了对中美关系和平稳定发展的希望。
11月10日下午,学术研讨会进入分组讨论阶段。会议主办方根据参会论文的主题,分设国际关系史和社会文化史两大组别,再根据论文的研究视角分为三个讨论组,充分体现了“多重维度下的第一次世界大战”这一研讨主题。在分组讨论会上,与会专家学者各抒己见,积极交流学术观点、分享心得体会,通过多维度、多层次、跨国别的研究,以开阔的视野与丰富的内容实现了对“一战”多元立体图景的建构。
在国际关系史组别,与会专家学者不仅继续关注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相关的传统问题,而且关注到“一战”对国际政治、世界局势诸多新的影响,为传统学科带来了新的思考维度。一些学者以德国为研究对象,对“一战”爆发原因进行了新的思考:杨闯从德意志帝国宰相俾斯麦的欧洲结盟政策出发,探讨了结盟政治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的密切关系;孙立新认为,德国为突破英、法、俄的围困,计划打一场先发制人的防御性战争,对“一战”的爆发负有直接责任;柏悦关注“一战”前德国学者的对外文化政策构想,剖析了德国在政治经济扩张之外的文化扩张;李朋提出近代民族主义是“一战”爆发的根源,更是现当代世界性冲突的主要诱因。
一些学者重点关注大战进程中的重要问题。罗衡林分析了战时德国与奥斯曼帝国结成同盟关系的原因:一是两国共同反俄的形势,二是两国自19世纪下半叶以来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交往和联系;周小粒从农业角度研究德国战败的原因,指出“一战”期间协约国集团海洋封锁的加剧、国内农业的萎缩,使德国逐渐陷入饥荒之中,加速了德国的战败。针对战时舆论对战争和政治形势的影响问题,翟韬介绍了“一战”时期美国对外宣传史料;刘英奇则研究了“一战”期间英国报业巨头北岩勋爵与阿斯奎斯政府的政治博弈,认为这一博弈推动了英国政府结构和各项制度向战时转型,对英国取得战争胜利起到了促进作用。关于中国参与大战的原因,侯中军指出英国因素的作用:英国有意促使中国对德绝交,有意调停“府院之争”,并通过中国社会名流施加影响。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问题上,与会学者新见迭出。李维认为在“一战”的刺激与推动下,战后欧洲联合思想的影响力逐渐增强,从早期个人的乌托邦思想变成一种社会思潮,进而又演变成“泛欧”政治运动,为日后的欧洲一体化进程奠定了思想基础;解永春提出“一战”中的惨痛代价促使战后英国和平主义运动进入高潮,而在新的战争威胁日益紧迫时,和平主义走向绥靖政策;陈海宏和王宗涛和分别分析了“一战”期间美国军事动员体制和海外远征军体制的建立,指出其对协约国集团取得战争胜利的重要作用、对现代美国军事与外交政策的深远影响。
一些学者还重点关注了“一战”与亚洲国家历史进程的关联。张维缜深入剖析了“一战”后中国对德索赔问题,认为北洋政府对外的“弱”,内部的“乱”以及青岛总商会势力的“小”,导致青岛广大受损商民最终未得到任何赔偿,但这一尝试为后来类似的索赔活动提供了依据与实例,亦有一定积极作用;史桂芳着眼于中日关系研究,认为日本趁“一战”之机扩大了在中国的侵略利益,战后一方面在华盛顿体系框架下保证其在中国特殊权益,另一方面又不断寻找机会突破华盛顿体系限制,建立由日本主导的东亚新秩序,最终悍然发动侵华战争;张思齐分析了“一战”对越南的积极影响,指出“一战”在客观上促进了越南民族文字、现代产业、工人阶级、革命政党等新生事物的诞生。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肖石忠大校会场提问
在社会文化史组别,与会学者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研究维度同样多元。贾珺在“一战”研究中引入军事环境史的新视角,以环境为起点研究“一战”西线老兵记忆,通过人地关系研究进一步深化社会关系研究;吴琼通过影像史学的研究范式深入剖析了“一战”导火索——萨拉热窝刺杀事件,指出传统史学的严谨考证、现代影像技术的科学实证与当代历史影像表达的艺术化特征的结合,形成了新的历史叙事和史学研究方法。从性别研究的视角分析“一战”相关社会问题的佳作频现:刘金源通过对比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英国女性家庭生活的变化,分析了“一战”作为外部因素对妇女家庭地位改变产生的历史影响;徐萍指出“一战”中女性广泛就业、经济独立,有利于提高女性地位,这对于英、美、法诸国女性获得选举权有重要影响。全球史视野下的“一战”华工问题亦颇受与会学者的关注:吴兴德通过“一战”中华法教育会在云南、广东招工受阻的微观事例,揭示了全球史与地方史互通共生的关系;曹瑞臣通过挖掘“一战”赴欧华工参战的史料,还原华工参战的真实历史,建构起“一战”历史记忆中的中国因素。
多位世界史学者着重分析了“一战”对欧美多国的社会影响:英国史方面,郭家宏聚焦于一项战时临时制度“士兵分居补贴制度”的改革过程与历史意义;王广坤通过解读大量与殡葬改革相关的档案,展现了英国政府借助“一战”机遇,强化国家对个人身体的宏观调控、形成具有英国特色殡葬礼仪文化的过程。美国史方面,韩玲指出“一战”对20世纪初美国国内移民政策的形成发挥了重要的催化作用,推动了联邦政府限制性移民政策的出台;韩威指出美国新闻媒体对“一战”远东唯一战场——青岛之战及其余波的报道和转载,实际上是对“一战”远东战场进行的有意或无意的形象塑造,反映了美国政府的政治欲望和国力变化。苏俄史方面,张宗华以“一战”时期的俄国贵族联合会为研究重点,指出贵族联合会作为保守势力的代表,一边大力支持沙皇政府镇压革命、反对地方自治改革,一边压制国家杜马内的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进步联盟,终因组织机构的不合法而注定其最终失败的命运,这也使1917年的社会动荡和革命爆发成为必然;张建华以唱响于“一战”期间的《斯拉夫女人告别曲》为切入点,研究了此曲于20世纪俄国的百年变迁历程,剖析了其自身承载的历史记忆和史学价值,从历史记忆变迁的新文化史视角探讨了史学意义上的文化公共性的构建问题。
与会学者还重点考察了“一战”对亚洲国家的社会影响。李志英深入探讨了“一战”期间的中国城市化问题,指出该时期相对有利的国际、国内环境使中国工商银各业获得迅速发展,继而带动了中国城市化的飞速发展,并从城市人口急剧增长和城市空间猛烈扩张两方面具体阐述了“一战”期间中国城市化加速的表现;陈奉林以东方知识分子视野中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为研究主题,分析了以杜亚泉、梁漱溟和梁启超为代表的中国知识分子对“一战”的总体认识,进而提出对朝鲜、日本知识分子不同的“一战”认识进行更全面研究的可行性;刘群艺以1914年日本侵占青岛后搜集、转运的德国殖民者书籍为研究对象,梳理了日本侵略者掳获、转运和分配这些书籍的经过,考察了这些“掳获书籍”在日本的流布状况,并提出希望通过中日两国政府和学界的合作,实现对这批“掳获”文献的深入研究和数字返还;杨蕾从东亚海洋史的角度深入考察了“一战”期间日本至青岛汽船开设了定期航路的问题,指出该事件是日本海运史的转折点,也标志着以日本为中心的东亚航路网络正在形成。
会场一角
11月11日上午,“世纪回眸——多重维度下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学术研讨会闭幕式成功举行,三位专家学者带来了精彩的演讲。上午11时许,正值“一战”停战签字一百周年的历史时刻,北京师范大学澳门金沙集团官网江天岳结合法、德、英语的一手史料,深入分析了见证两次签约的贡比涅“停战车厢”在法、德两国集体记忆和历史书写中的特殊地位,展现了象征对抗与复仇的“记忆之场”朝着象征理解与共生的“记忆之场”的转变过程;北京师范大学澳门金沙集团官网贾珺分享了对西方“一战”老兵记忆的研究心得,提出依托老兵家书、战地出版物等材料,整理老兵、少数族裔、战俘等边缘群体的战争记忆,从人地关系入手探讨社会关系,是这一领域研究的新增长点。通过个体记忆构建群体记忆,可以反映出大时代的人性与反人性;南京大学澳门金沙集团官网刘成作了关于和平学的主题报告,介绍了“一战”后和平学的兴起背景与发展过程,指出和平学的特点在于有化解战争、确保正义的明确价值导向,并表达了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珍视和企盼——这也是本次研讨会召开的期望所在。来自ProQuest公司和CINFO现代信息公司的代表还分别向与会专家学者介绍了与“一战”史主题相关的最新数据库资源。
北京师范大学澳门金沙集团官网江天岳博士发言
北京师范大学澳门金沙集团官网贾珺副教授发言
南京大学澳门金沙集团官网刘成教授发言
闭幕式的最后,张建华教授和郭家宏教授对本次学术研讨会进行了总结,衷心感谢与会专家学者的积极参与和辛勤付出,肯定了本次研讨会的纪念意义与人文关怀意义,展望了相关研究对世界史学科发展的促进作用。随着“一战”停战签字纪念时刻的到来,研讨会对战争史事的追寻告一段落,在和平的时空胜利落下帷幕。“世纪回眸——多重维度下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学术研讨会的成功举办,不仅为广大学界同仁提供了一个交流展示的平台,也展现了“一战”史研究的重要价值与广阔前景。
张建华教授总结发言
郭家宏教授总结发言
与会代表合影
北京师范大学澳门金沙集团官网
通讯员:闫波桥、考舸、范沛沛、冉博文、陈至清
2018-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