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 | 金沙集团(中国)有限公司-官方网站

学术讲座
位置: 首页» 学术科研» 学术讲座
“中共白区革命中的组织与社会网络”讲座纪要
发布时间:2024-05-16     访问次数:

5月14日下午,北京师范大学励耘学术讲堂历史学系列讲座、澳门金沙集团官网二级党校专题学习如期举行,华东师范大学社会主义历史与文献研究院李里副教授作了题为“中共白区革命中的组织与社会网络”的讲座,孙会修老师主持。讲座现场座无虚席,部分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院校的研究生亦参与了活动。


图片1.png 


李老师首先对“白区”概念进行了明确界定。“白区”是“白色区域”的简称,与苏区相对,尤其指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国民党统治区域。通过系统梳理白区研究的学术史,李老师指出白区研究相较其他党史领域而言较为滞后,如何超越既往叙述中白区边缘化、背景板化的基调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随后,李老师从史料拓展、研究视角拓展、研究焦点转变方面分享了自己的见解。

接着,李老师以美国学者萧邦奇《血路:革命中的沈定一(玄庐)传奇》一书为引,引导同学们思考社会网络对个人命运、白区革命的重要作用。对于中共而言,随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相对稳定安全、资源充足的革命环境不复存在。在大革命期间迅速发展的中共党组织与革命群众团队,被迫整体转入地下。如何在地下领导群众成为中共面临的难题。囿于客观条件限制,地下信息网络的建设也不完备。从1928年11月到1929年10月,中共中央收到各省文件仅4687件。中央与地方之间的信息交流较为低效,在此困境下,借助社会网络开展革命工作成为必然选择。

在残酷的斗争中,党逐渐认识到借助多样化社会关系开展工作的必要性,主张用社会网络取代有形组织,为革命获取资源、掩护和信息渠道提供便利。李老师为大家介绍了夏衍、陈翰笙两位著名中共地下党员借助各自特殊关系服务革命的经历。“组织的社会化”应当是彼时中共地下工作的重要目标。中共通过机关家庭化、党员职业化、社会化等方法,积极调整组织形态,与白区社会相融合。

社会网络一定程度上可以服务革命需要,但其与党组织间的张力也客观存在。李老师将其概括为特殊差异、身份认同张力与程序弱化三个维度。与组织关系取决于组织位置不同,党员的社会网络取决于个体特殊性的社会属性与活动经历。党员之间的社会网络差异大,掌握的资源差异也会增大。党员的组织身份与社会身份共存,相互之间的差异影响了党员的身份认同;党员在社会网络中要求灵活机动,带来工作程序弱化、缺乏组织程序证明的问题。

在讲座的最后,李老师以“革命的社会维度”为题,从方法论层面分享了对白区革命研究的思考。李老师认为“社会”已经成为革命史重要的研究视角和对象,改变了审视革命的长度、宽度与厚度,鼓励大家从组织与社会的互动中解读中国革命的复杂面相,理解革命的人间烟火。

同学们围绕李老师所讲内容踊跃提问,李老师均予耐心细致的解答。本次讲座将党史学习与学术研究有机结合,同学们普遍反映收获甚多。


图片2.png


供稿:张桄玮


XML 地图
XML 地图